廣東珠江口外,無垠的伶仃洋上,兩道漂亮的弧線在空中格外顯眼,這是在漢央企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世界最高海中大橋貓道,堪稱空中“生命線”。
作為深中通道關鍵工程,伶仃洋大橋主塔高度為270米,相當于90層高樓,建成后將是世界最高海中大橋。
二航局承建標段施工內容包括伶仃洋大橋東索塔、東錨碇、上游側主纜架設、鋼箱梁安裝、東泄洪區非通航孔橋下部構造等,為重中之重。9月底,大橋迎來上部結構施工重要進展,主纜完成架設。
海上風云變幻,施工難度遠超陸地施工。站在伶仃洋大橋的世界最高海上“貓道”,腳底下白浪翻騰、波濤洶涌。
大海中央,不時八九級大風,考驗著上部結構纜索架設精度。二航局項目團隊創新應用一系列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及裝備,基于工廠化制作安裝的原理,提出了“標尺索股”的概念,索股架設精準度控制在5毫米內,誤差僅為標準誤差的一半。
大橋主纜每根索股長約3000米、重約85噸,單根主纜重達1.7萬噸,將其搬至270米高空并非易事。
工程地處珠江入海口,3000米的單索股,遇到四五級的風力,晃動幅度能達到一米左右,既影響施工進度,又存在安全風險。經過前期摸索,項目部通過在貓道上設置多處索股抑振裝置,基本抑制了索股的擺動,施工中后期,再利用主纜“V”型保持器繼續減少晃動。
拖曳索股時,超長索股無人跟隨架設技術隨之應用。拖曳沿線布置若干個高清攝像頭,代替施工人員的“眼睛”,每時每刻監控索股的姿態。“往返兩三公里的工作現場,靠施工人員‘腳力’來回查看效率低下,有了若干雙‘智慧眼睛’,施工人員可就近處理問題,工作效率明顯提高。”二航局項目副總工蔣明鵬說。
架設好的索股,測量時又冒出新難題,早晚溫差大,索股熱脹冷縮,跨中晝夜高差變化大,3000米長的索股晃動明顯。項目部又自主研發“智能標靶”設備,利用機器視覺的索股高差動態量測技術,監控索股晃動的位移點,實時傳輸形成數據曲線,自動測算索股晃動過程中的最低點,最終測量定位。
“索股晃動大時,看測量員工作都揪著心,有了智能裝備定位更精準、規范,也保障測量人員安全。”
經過對現場氣溫的嚴格監測和對每根索股位置的反復測量,項目團隊把握住主纜鋼絲變化規律,采用“白天牽引、夜間調索”雙向施工模式,高峰期每天完成單幅4根主纜索股的架設。
“可以說我們的架設精度遠超標準,達到了我們預期目標,為后續主纜的整體受力和質量保證奠定了基礎。”蔣明鵬很自信。
“高精度”的架設,源自二航建橋人不分晝夜的付出。索股施工期間,面臨多輪臺風襲擊,施工團隊根據現場環境摸索施工“窗口期”,經常整夜值守。“有一次臺風要來了,當時的工序必須要在臺風到來之前完成,大家頂著狂風、暴雨,沒人退縮,彰顯了二航人過硬的實干作風。”項目生產副經理廖林沖說。
繼港珠澳大橋之后,深中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要交通大動脈,集“隧、島、橋、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通道集群工程,成為新時代高科技橋梁的代表。
在大跨徑懸索橋的上部結構施工中,中交二航局研發的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實踐,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助力智能建造升級。
未來的超級大橋建設,離不開科技創新引領下的智能建造,中國正實現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的跨越。(撰文:隋業輝 陳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