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部長,我們這有兩個返崗工人,核酸檢查沒問題,麻煩錄入一下人臉識別系統,再做一張貼在安全帽上的個人二維碼,以便查詢體溫記錄和活動軌跡。”這是近日公司白居寺長江大橋項目工長殷洪奎向項目黨支部智慧工地建設黨員示范崗成員陳秋竹報告新進施工人員情況的場景。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白居寺長江大橋項目帶來巨大沖擊,受疫情耽擱的工期約有90天。作為重慶市復工復產重點工程,白居寺長江大橋自2月12日開展復工準備以來,不斷強化黨建引領,如何將智慧工地建設應用到項目防疫復工中去成為項目智慧工地建設黨員示范崗成員重點討論的話題。
疫情期間,項目部對所有人員來源地、疫情期間活動情況、乘坐交通工具等信息進行查詢登記,并對返崗人員進行二次核酸檢測。項目智慧工地建設黨員示范崗成員受國家防疫“健康碼”啟發,將信息化管理融入防疫工作中來,在智慧工地信息系統基礎上導入了入場智能人臉識別功能,并通過設計制作個人二維碼掌握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基本信息,包括疫情期間體溫監測、返崗乘坐交通工具、個人安全技術交底、安全教育測試成績等情況。
在施工現場,智慧工地建設黨員示范崗研發的APP實現了可視化技術交底。技術員在對工人培訓時,只需通過智慧工地APP,就能以動畫形式開展交底,使技術交底形象化。在安全質量管理上,管理人員在現場發現隱患時可通過智慧工地APP,拍照生成整改通知單,即時傳達到相關責任人員,整改完成后拍照并上傳至APP,由管理人員確認后形成管理閉合。
智慧工地黨員示范崗創建以來,項目團隊在技術創新工作上取得系列成績:全面完成項目BIM模型創建、智慧工地部署及其應用工作,包括以BIM模型為基礎的施工圖設計勘誤及結構碰撞檢查工作;利用BIM+GIS技術對施工區域土石方進行勘誤;部署BIM集成平臺實施工程動態反饋、質量安全巡檢、形象進度管理、資料二維碼應用等;還助推項目完成電子沙盤系統自主研發和VR黨建活動室的建設。
項目智慧工地建設黨員示范崗利用“智慧引擎”驅動項目管理升級,不僅提升了技術交底效率和施工工效,也為項目爭創“國家優質工程”、“詹天佑獎”等獎項提供了支撐。通過導入智慧黨建,項目復工復產步入快車道。當前,白居寺長江大橋主塔施工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高度爬升至220米,距離封頂還剩最后16米,預計今年10月中旬將完成封頂。
作為重慶市“五橫線”和軌道18號線跨越長江的控制性節點工程,白居寺長江大橋項目建設意義重大,建成后將直接聯系重慶大渡口釣魚嘴與巴南花溪、龍洲灣片區,對推動軌道18號線建設,打通主城南部東西向交通大動脈,助力“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項目黨支部書記李杰說:“我們要持續將黨建工作與白居寺大橋智慧工地建設深度融合,激活智慧黨建,把耽誤的工期搶回來!”(童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