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中反復提到生態文明,不禁使人思考它與工程管理最直接的關系是什么?它概念性的解讀很簡單,即:內涵具有多樣性并必須尊重自然界和人類的多樣性存在。從1999年主要決策者提出以人為本到今天提出生態文明,讓我們看到國家重大發展理念的調整過程以及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整體努力,作為企業需要順應這個變化過程。
生態文明可以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從高速轉向高質的管理結果,它通過強有力的管理手段來實現。在這一時期,工程管理者有必要從生產管理體系出發,把高質命脈把握的管理流程做一點簡要梳理。
首先,生產管理系統將在未來的工作中,結合上一級適應性組織體系建設及上級部廣門的生產職能及組織架構,縱向梳理與上級部門、項目部的管理流程,橫向梳理生產平臺與業務部門的管理界面,完善生產管理組織架構,進一步細化生產管理職能職責,優化生產人力資源配置,全面完善“統一調度,協同互動,信息共享”的生產指揮體系建設。
在此過程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各級生產責任制。全面落實項目部生產的主體責任,項目生產實施績效要與項目經理、生產副經理、工程部門及資源部門管理人員的績效和業績掛鉤。全面強化片區生產管理職責,合理統籌片區內部資源和管理力量,快速解決項目問題。認真貫徹公司“生產統一指揮,資源統一調度”生產管理思路,壓實生產指揮中心與資源業務部門的生產責任,落實監督考核機制,充分發揮生產調度、資源配置和生產支撐服務職責。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提升項目前期施工組織速度。重視生產經營聯動,項目主要人員參與項目投標方案編制、投標報價及風險分析等工作,盡快實現投標方案向項目實施的快速轉換;加快項目管理團隊配置、前期技術方案與施工組織策劃、資源配置及組織機構建立等工作,快速高效推進項目施工,充分發揮公司總部、專業公司及專家的支撐作用,加快項目前期推進,切實提高履約能力。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精益項目過程管控是重要命脈。以計劃管,理為主線,深人過程抓生產要素匹配管理、資源計劃與使用管理、施工風險預防管理,提高項目管控力度。科學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建立進度計劃及完成臺賬、資源計劃與消耗臺賬,強化計劃過程監督;抓好項目重要施工節點管理,建立計劃統計與偏差分析機制,及時預警并組織資源調整項目健康度;統籌區域項目生產管理、生產資源動態調度和集約化配置,提高生產效率。
常識告訴我們,強化項目風險管控,應提高項目問題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并完善項目風險管理體系,明確職責,生產、安全、質量協同共進,提高風險管理技術及識別能力;以項目健康度四個指標為依據,安全質量為紅線,定期分析評估項目風險,及時提醒項目制定應對措施;建立風險管理臺賬,定期發布風險預警,實現風險動態管控,切實提高項目風險管控及應急處置能力。
可以想見,藍圖繪制者和實施者在過程中必然會有一些認識上的差異導致的執行困難,希望它不太會妨礙我們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這一時代大勢的把握。在既往的管理工作中,我們也看到,在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上我們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周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