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用黃沙筑起,孤懸外海,無遮無擋,面積僅相當于一座體育館的人工島;這里有一群以血肉之軀,斬風劈浪,戰天斗地,敢叫天塹變通途的中交建橋人。
從淇澳橋畔的總營地到西人工島,交通船要在涌浪翻滾的茫茫海面上航行一個小時,如果遇到海上起風,航行時間加倍不說,沿途起伏顛簸、暈船嘔吐足以使任何一個人望而卻步。曾有來訪記者發出過這樣的感慨:“上島了就不想下來,下島了再也不想上去。”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個令人“生畏”的地方,一群中交橋梁建設者正用辛勤的汗水,奮力書寫著“一架飛虹通兩岸”的壯麗篇章。
躬先士卒的建橋先鋒——楊永宏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Ⅲ工區一分區副經理楊永宏,是第一個上島的橋梁建設者,就是他帶著一名技術員艱難地拉開了西人工島非通航孔橋建設的大幕。
雖然已過去一年,但他仍對第一次上島的情景記憶猶新。從臨時碼頭下船,站在圍堰上第一次看西島,視線里除了黃色的沙和白色集裝箱,再沒有其他色彩,楊永宏說:“大熱天心里也涼了半截。說是人工島,其實就是一片海上沙漠。”經過一天的現場察看,他初步劃定了各施工場地的范圍,到了晚上10點多,楊永宏才從背包里拿出一盒泡面和一個雞蛋,去交通船上借了點熱水,就這樣在島上的吃了第一頓飯。
2012年11月,第一批物資設備上島了,楊永宏帶領著不足十人的隊伍,利用四個集裝箱和一間小食堂,開始在西島上“安營扎寨”。“各部門人員可以慢慢增加,但工期不能耽誤”,楊永宏懷揣著這份責任,每天堅持第一個到達現場,皮膚曬黑了,身體消瘦了,嗓子沙啞了,但進度得到了保證。在他的帶領下,工區的全體同事攻堅克難,在茫茫大海之中,在漫漫黃沙之上,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營地臨設及200米施工主棧橋搭設任務,實現項目快速啟動,贏得西人工島非通航孔橋建設開門紅。
工程建設的指揮中樞——湯繼中
湯繼中是前場工長,負責西人工島非通航孔橋現場施工的人員組織和設備調遣。說他是現場施工的指揮中樞,一點都不夸張。
每次看到湯繼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他下嘴唇貼著的那一小塊白紙,這嘴唇上火的毛病已經成了他的“職業病”。島上濕氣重,衣服放柜子里都會發霉,施工現場露天作業,濕氣侵身與太陽曝曬可謂“冰火兩重天”。曾有一名吊車司機再也堅持不住,甩下一句話便自行下島了:“我寧愿每個月少拿2000塊錢,也不想在這鬼地方待!”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枯燥的施工生活,往往會讓人情緒波動,如何做好工人的思想工作,妥善安排現場施工,已經成為湯繼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現場施工的組織者,他不僅要“能說會道、八面玲瓏”,還得“耐得住性子、伏得下身子”。真可謂:操不完的心,上不完的火!
西島上的一切物資包括生活用水,都要從對岸的珠海運過來,艱苦條件可見一斑。現場工人可以因環境惡劣而選擇離開,可作為中交建設者的湯繼中只能選擇堅守。湯繼中的女兒去年6月7日參加高考,他5號晚上才趕回遠在重慶的家,待女兒考試結束后,他又匆匆趕回了珠海。對女兒的歉疚始終是他的一個心結,“這也是沒辦法,工期太緊了。西島這邊從6月到11月,臺風說來就來,所以要在臺風來之前完成下部結構施工,實在走不開。好在女兒懂事,在她眼里,爸爸在做一件大事。”說完這句話,他拿著對講機,用近乎沙啞的聲音對著碼頭方向喊著“船到了先把鋼筋卸了,然后把水箱加滿……”
背井離鄉赴邊陲,齊心協力筑大橋。工程建設在他女兒眼里是大事,在湯繼中和同事的眼里又何嘗不是。舍小家為大家,湯繼中與同事們一起鏖戰伶仃洋,率先完成港珠澳大橋全線首根鉆孔樁施工,緊隨其后的是首個承臺、首個墩身、首跨現澆箱梁。中交建設者與家人相聚的時間屈指可數,但是一個個工程節點卻被他們牢牢攥在手中。
保障有力的炊事精兵——胡新全
胡新全是島上食堂的炊事班長,他每天要負責工區管理人員及施工隊伍一百多人的伙食供應。二十多年的廚師生涯中,胡師傅也隨著工程走遍了大江南北,可謂身經百戰。面對西島這樣的特殊情況,老師傅也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煩惱。
“島上買菜太不方便,就算一顆大蒜頭也要從珠海運過來。” 2013年4月的一天,珠海的蔬菜配送公司將工區當天的菜送上了貨船,但貨船出發不到半小時因突遇大風被迫返航,這可愁壞了胡師傅。貨船從碼頭到西島最快也要兩個多小時,雖還未入夏,可在珠海的高溫烈日下,菜很容易腐爛變質。從同事那里找來船長電話,胡師傅一遍一遍地詢問:“船出發了沒有,還要多久才到?”最終,貨船比原計劃晚了近七個小時到達碼頭,胡師傅一個箭步便沖上甲板,打開大包小包的菜仔細檢查。當他拿起一塊豬肉細細一聞,心里咯噔一下,最害怕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甲板上幾十斤上好的豬肉,在南粵似火驕陽的暴曬下,現在已經發臭了。幾十斤肉扔掉心疼,但如果做成菜,大家吃壞肚子后果更加嚴重,人工島可是連買藥都困難的。想到這兒,胡師傅一咬牙,將幾十斤豬肉丟進了垃圾桶。
從那以后,島上的菜三天采購一次,并且多以易存放的菜為主。每次貨船到了,胡師傅總會叫上工區幾個年輕力壯的同事,將一袋袋菜、一罐罐煤氣,手提肩扛的運到食堂。菜的種類少了,胡師傅就從口味上下功夫,單調的食材在他手里也能千變萬化,一個茄子也能做出紅燒、魚香等各種味道。“我是做后勤保障的,和你們在前場干施工的相比還是輕松了不少??粗蠹疫@么辛苦,我只能多練手藝讓大家吃飽吃好,這既是完成本職工作,也算是間接為港珠澳大橋建設做貢獻了。”
曾經有人這樣問我:作為交通建設者,你們讓天塹變通途、江山歸咫尺。然而你們往往還沒能享受到出行的便利,就又奔赴另一個荒野灘涂,開始新的戰斗!長此以往,你們有何感受?雖然剛參加工作不久,但看著同事們平日忙碌的身影,聽著同事們往日奮戰的故事,我心里已有了答案。雖然我們要在孤島上忍受惡劣的自然環境,過著枯燥單獨的工地生活,但等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的辛酸將會被勝利的光芒所掩蓋,中交建設者的笑臉將會比烈日驕陽更加燦爛。(葉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