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觀光車穿行在6.7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可以看到兩旁猶如白玉一般的裝飾塊,綿延不絕,令人賞心悅目,構成了海底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潔白的裝飾塊就是島隧工程生產的檢修道預制構件。每每來訪參觀的游客,一致贊賞有加,品味這道可口的海底饕餮盛宴。
世人都將沉管安裝對接比作海底穿針,那么沉管安放后的管內裝潢可謂海底繡花。這是為什么呢?據了解,這些潔白的預制構件安裝要求極為嚴苛,安裝精度必須控制在1毫米的誤差范圍內。
劉小濤是島隧工程一名普通的安裝工人,遼寧人,80后,每天行進在最深達46米下的海底隧道內,用他靈巧的一雙手,進行著檢修道安裝和灌漿的工作。到現在他安裝的檢修道已經長達5600米,每一塊都沒有錯位,平整齊置,緊緊相連。經他手的每一塊檢修道,他都戰戰兢兢,生怕有一點兒罅隙。
他說工區要求最極致,現場安裝精度實際控制在半個毫米誤差范圍內。“檢修道之間的縫隙只有3毫米,要求是安裝無碰撞無破損,安裝時我們就像開了天眼一樣,控制100%的精確;隨即進行調節、灌漿,依照測量點精準調節,灌漿速度極難控制:速度要不快不慢,快了砂漿流不走漿面升高會把檢修道頂移位,慢了就影響到施工效率,積累起來會影響到工期;灌漿不高不低,漿面高了檢修道會發生移位,低了灌漿則不飽滿。因此,每一塊于我而言真的都是第一塊。每拿到新的一塊,我心里就設定這是第一塊,照著嫻熟的技巧,用新的眼光審視,不能出一絲差錯。”
他的同事一致對他評價“牛!”。“老劉別看是個糙漢子,活兒做的很精細,爬上爬下,有一雙利索的手。”檢修道調節時需要蹲在或者趴在地上,用手伸進檢修道底部用扳手擰螺桿。他的手比其他人更靈活,于是他經常斜趴在地上,用眼睛丈量探索,用巧手一毫米一毫米的正好位。
“為何來到島隧工程?”
“工資給的高唄,而且回家還能給村里鄉親們吹噓,看咱本事牛,給家里人長臉嘞!”他哈哈大笑,“在這里還能學好一門技術傍身,闖天下都不怕。以前啥都干過,營業員、銷售、開車、建橋、室內裝修,漸漸的對裝修這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在島隧工程,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0.5毫米”的藝術品,心里特別有成就感,舒暢。”
“第一次安裝構件什么心情?”
“一個字,難??粗执笥直恐氐臉嫾?,想要調好它,心里犯難。在技術人員反復幾十次的指導下,半毫米半毫米的挪,調垂直,才與上一塊構件完美銜接好。技巧掌握了,慢慢摸索,誤差也越來越小了?,F在已經裝了接近4000塊構件了,每完成一件,心里就想著離目標又進一步了。”
“怎樣控制好這0.5毫米的誤差呢?”
“心里要有一個譜,整體把控。比如出現誤差的構件怎么調,每個螺桿調多少,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既不能多調又不能少調。關鍵在于“慢”,慢工出細活,快工也能出細活。什么意思呢?就是磨煉好自己的心性,在長期慢過程的構件安裝中,耐心和細心不斷得到攀升。”(郭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