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蘇通大橋南北兩座主塔的承臺完成施工,第一個世界之最——超大群樁基礎建設提前完成。
劉先鵬不禁喜上心頭,大吼一聲:“兄弟們,踢球去!”
但踢完球之后,一個新的世界級難題再次擺在人們的面前,這就是300米的“通天塔”塔身建設。
南北兩塔可以說是蘇通大橋的精髓所在,因為這座橋上產生的所有的力最后都要傳遞到塔身,然后它再傳給基礎。因此塔身建設對精度要求非常之高,否則就難以構成一個近乎完美的受力結構。
但這里的風成了第一大威脅。按照氣象學原理,地面高度每增加100米 ,風力就增加一級,主塔高300米,江平面如果是6級風,那么頂上就是9級風。而如前所述,在蘇通大橋所有江面,一年有半年的時間風力超過6級。
風首先威脅的是人身安全,項目部在高達310米的塔吊內安裝了風速測量儀,時刻監測風速變化,一旦超過警戒,所有人立即撤離。
其次威脅的是工程質量。塔身建設幾乎完全依靠液壓爬模,但國產爬模最多只能抵抗每秒30多米的風速,一旦爬模在某次大風中受損,那將對塔身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
為確保萬無一失,指揮部和項目部引進國外的液壓爬模。在消化吸收之后,創造出具有自身特點的能夠抵抗每秒70米風速的液壓爬模,并對其適用方法爬架高空體系頻繁轉換進行創新。在施工過程中,不僅風雨無阻,而且還創造出日均塔柱爬升1.5米的極限速度,引得國外廠商飛到工地現場取經。
陽光照射對于塔身澆筑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塔身受照射的一面與背光的一面存在很大的溫差,溫差會使主塔產生4到5厘米的擺動,人們稱這種變化為“背日葵”想象。日照擺動加上高塔在風中產生的風振,讓塔身上端一直處于一種晃動狀態。
如果是其他工程,這種晃動可能在人們能夠容忍的范圍之內,但如游慶仲所言,“要將蘇通大橋建成一個百年工程、精品工程。”蘇通大橋的建設者不允許晃動影響塔身精度和建設質量。他們想到一個辦法,在大橋上安裝上200多塊光學棱鏡,利用棱鏡的觀測數據隨時計算出塔體的鉛錘狀態,保證主塔的垂直度時刻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在項目部副總工程師羅承斌的眼中,上塔結構中鋼錨箱的安放也尤其值得一提。鋼錨箱是用來直接鉚接斜拉索的,他們一個個垂直疊加在“人”字塔索之上。如果上下鋼錨箱之間垂直度出現偏差,那么力的傳遞也會出現偏差,從而影響整個塔體結構和穩定性。
但一個鋼錨箱的重量就達70噸,還要通過塔吊安放到200多米高的塔體上,誰也無法保證在此過程中不出現小的偏差,而一個鋼錨箱偏了,后裝的鋼錨箱都會延續這一偏差。
能否控制這種偏差的出現?解決的方法肯定有,只是一開始誰也沒想到竟如此簡單——加墊片,讓每一個鋼錨箱在上塔之后還可以調控。“在實際安裝當中,還真出現了細小的偏差,但通過墊片調整,問題迎刃而解。”羅承斌回憶說。
正是建設者們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讓蘇通大橋的“通天塔”穩穩地屹立在長江之上,宛如天神的肩膀。難怪國際橋梁協會的前主席伊藤學教授在參觀大橋之后,頻頻回望,口中稱贊:“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