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大橋S3標段的建設團隊,早在參與大橋建設前,就深知這座工程在粵港澳大灣區及珠三角交通版圖上的重要地位:無論從技術難度、工程規模還是工程意義層面,這都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項目堅持黨建引領,打造了一直強有力的建設團隊,形成了南沙大橋上的鋼鐵脊梁。
黨旗飄揚 攻堅克難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全國上下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熱潮。S3標項目部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踐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首要任務,以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為依托,堅持領導帶頭宣講,從辦公室到移動黨員活動室,從會議桌邊到施工現場,從地面到空中,講解、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聲音傳播到工程建設的每一個角落。
針對工期緊、任務重和安全風險高的實際,S3 標項目部推行“案頭書” 和“枕邊書”引導大家自學理論知識;推出“夜間黨課”,引導黨員干部白天工作、晚上學習“兩不誤”,積極傳播身邊的先進黨員典型事例,積極開展廉政教育等主題黨日活動。項目部負責人變挑戰為機遇,掀起昂揚斗志,通過成立“黨員突擊隊”“青年突擊隊”“超長大直徑樁基施工攻關小組”等各項措施帶領項目部全體員工努力拼搏、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在科研、進度、安全、質量以及成本管理上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先鋒力量撐起一片天
大沙水道橋東塔基礎建設中,需完成52根直徑2.5米、樁長105米灌的超長大直徑群樁基礎施工。在做第一根樁時,用時長達1個月,當時管理團隊非常著急,這樣的效率如果持續下去,必將無法滿足工期要求。于是,項目常務副經理尹華東緊急帶頭成立了“黨員突擊小組”,通過技術創新、改進優化,最終樁澆效率提高了三倍,從一個月縮短到只需要7天時間就能完成。在黨員帶領下,現場工人如同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戰斗熱情更為高漲,最終按時按質地確保了樁基完工。
“做這份工作,長期漂泊在外,回家的時間很少,每年15天假期從未休完過,尤其是團隊骨干和團隊黨員基本零假期,工作就是‘白加黑’、‘5+2’。”為了完成南沙大橋使命,這成了管理團隊每位成員的常態。
大沙水道橋東錨碇是S3標段的重要施工內容之一。錨碇是鋼筋混凝土集合體,如果把橋梁比作一桿秤,它就相當于這桿秤的秤砣,橋梁的荷載主要由這個秤砣來承受。要支撐起如此一座超級工程,這個“秤砣”勢必要非常強壯——應用了5900噸鋼筋,混凝土澆筑方量18.6萬方,相當于62個標準游泳池,重量達到46.5萬噸。
基于混凝土澆筑的施工特性,如此大方量的澆筑量需單次連續作業完成,管理團隊為此次施工配備5臺混凝土罐車供同時作業,這對施工的組織安排,團隊的作業要求、施工狀態要求極高。主管錨碇工區的負責人彭波在5天6夜的澆筑過程中幾乎沒有合過眼,他日夜無休地堅守現場,對整個澆筑過程監督指導,及時處理現場緊急問題。最終,團隊成員采用的“冷水降溫調控法”有效克服了炎熱天氣的溫控困難,提高了施工質量,現場各環節緊密有序,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
他們是這樣培養人才的
除了項目負責人王曉夫是七零后,包括項目書記劉永峰等在內的大部分成員都是八零后。王曉夫作為團隊“掌舵人”,曾經參與武漢白沙洲大橋、太中銀鐵路、成貴鐵路、西寧南繞城高速等多個項目建設,以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專業素質指引團隊方向,穩定著團隊軍心。難能可貴的,是這位“掌舵人”深諳“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的真諦,堅持打造一支足夠優秀的團隊。為此,項目組織實施了貫穿建設全程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承臺怎么可以浮在水里,浪來了怎么辦?”
“這堂課讓我們開了眼界,但一次課時間太短了”。
這是南沙大橋S3標項目“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第128 次課《厲害了,我的國》的場景,課程結束后大家意猶未盡,持續熱烈討論。
原來,項目前期在人才培養上,更多的是采取培訓的方式進行,但培訓過程缺乏互動與反饋,導致員工對灌輸式培訓興趣索然。為此,項目決定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以此入手進行人才培養創新嘗試。為避免培訓課堂上師生之間“水壺”與“水杯”的教育模式,按照培養計劃的要求“學員”也是“老師”,由學員輪流上臺擔任授課老師。由于要擔任老師的角色,自己還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授課結束后,其他學員和項目部領導都會對“老師”的講課內容進行提問和點評,甚至展開一番爭論。
讓項目常務副總工夏熙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討論預壓卸載方案時,他和另一位同事產生了意見分歧。夏熙提出的是常規做法,在千斤頂卸油時卸載;而同事考慮到千斤頂在頂推時油壓較為穩定,可控性更高,逆向思維地提出了通過安裝反力裝置,在千斤頂頂推時卸載,卸油時加載。他們據理力爭,互相爭紅了臉。最終通過他們常用的“優劣勢比對法”選取了同事的方案,并在施工實踐的過程中驗證了這一創新思路的可行性。過程的爭吵沒有讓他們心生隔閡,對事不對人已經成為了大家堅持的原則。
通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讓南沙大橋建設者們不會畏懼在難題前提新點子,大家都不會擔心被嘲笑、被反對;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他們也“樂于爭論”,討論會上“拍桌子”、“拍板凳”的情況時有發生,爭到面紅耳赤是家常便飯。就是在這樣不斷互相修正的過程中,問題越辯越明。夏熙笑道:“大家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要把工程建好,工作中該吵該鬧,下來絲毫不影響大家的團結。”
如今,南沙大橋建成通車,一批又一批技能人才從這里走出去。5年來,項目部堅持黨建引領,踐行“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通過創造載體,搭建平臺,有力實現了“建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育一批人才”。(張政 杜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