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大多沒怎么深造讀書,現在只有用自己的苦方法。”發現筆者正在看他記錄工作英語備忘錄時,他感嘆道。
年已40歲的何繼軍可謂斯里蘭卡南延線第四標段項目部為數不多的“老人兒”了。自1990年7月走上工作崗位那天起,他的命運和中交二航局緊緊聯系在一起。先后參加了公司多項等艱苦工程的施工。出身農民家庭的他,繼承了農民質樸、堅韌的性格,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只要認準的事,就堅持干好。
這些年通過他的努力學習取得了高級技工證書,現任斯里蘭卡南延線第四標段項目部攪拌站站長。由于本項目是境外項目,外籍員工比例較大。項目部攪拌站的人員配置情況是3個中國人和50多個蘭卡員工,這也特別要求了項目管理人員的英語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
何繼軍剛到斯里蘭卡時,對英語幾乎一竅不通,這就意味著無法和攪拌站的當地員工進行交流,工作效率也比較低下。他暗下決心,充分利用空閑時間,通過在網上收集英語學習資料,在手機上下載英語學習軟件等方式,背英語單詞,學習英語口語發音。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明顯效果。目前,他已經可以游刃有余地和攪拌站的蘭卡員工進行交流了。他帶領著50余名中斯員工,夜以繼日為前場供應混凝土。截止到目前,從樁基、承臺、墩身、涵洞一路施工下來,混凝土供應一直有條不紊,未發生一起質量事故和嚴重質量缺陷,混凝土檢驗合格率為100%。
攪拌站的核心工作就是為施工現場提供混凝土。特別是2018年開年以來,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延長線項目掀起施工大干高潮,工地對混凝土需求空前加大,為了保證施工需要,攪拌站晝夜轟鳴。為保證混凝土的質量,何繼軍也放棄了休息,守在攪拌機控制室。為保施工進度,工地上都是日夜奮戰,晚上澆筑混凝土時,他依然堅守在攪拌站控制室,每當一個地方澆筑快結束時,他又立即安排下一個澆筑點準備開盤。
攪拌站事務繁多,除了向施工現場提供混凝土,還會遇到各種麻煩事。由于氣候惡劣,制冰機經常發生機械故障,何繼軍帶領攪拌站人員及時修理,嚴格控制好混凝土溫度,每天安排罐車司機、泵車司機、裝載機司機的換班工作,了解每輛罐車的去向,指揮裝載機裝填砂石料,清理攪拌站衛生,并安排攪拌機和泵車的清洗、保養工作。
為提高自身素質,何繼軍經常在空閑時鉆研業務技能,特別是如何在斯里蘭卡這樣常年高溫的地區進行攪拌站作業,是他一直致力摸索的問題。為保證混凝土質量,他從材料上嚴格控制,對不合格的沙石料,嚴格拒收及使用,每當罐車裝車完畢,他都要叮囑水泥罐車司機及時送到現場,縮短混凝土的運送時間,并通知施工員及時使用。特別是斯里蘭卡當地常年高溫,一定要嚴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溫度,溫度過高會導致混凝土的凝結速度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時使用,就會造成混凝土大量報廢。
每天穿著工作服,戴著安全帽,不顧渾身上下被灰土、汗水浸透包裹的“狼狽”,同事們每次見到何繼軍就開玩笑說:“又黑了!”他卻笑著說:“我這是健康的膚色。”對何繼軍而言,他已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環境和作業程序。看著項目建設一天天快速推進,他從內心深處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平凡,但全力以赴;奉獻,但無怨無悔。何繼軍說:“身處這樣一個時代,投身建筑事業,不僅是一份職業的選擇,更是一份信仰的選擇,我要在混凝土里,澆筑我的中國夢。” (舒青松、黃義力)